央行3月8日晚發布公告稱,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為增強可用財力,今年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稅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
央行在公告中明確,這些利潤主要來自過去幾年的外匯儲備經營收益,不會增加稅收或經濟主體負擔。我國央行在經營外匯儲備過程中,對外開展大規模投資,會取得各類利息和資本利得收入,從而形成央行利潤。
據了解,各國央行在貨幣政策操作過程中,往往還會形成息差收入,也會增加央行利潤,并上繳財政。可以看到,近年來每年美聯儲都向美國財政部上繳數百億美元利潤。
央行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一事,已在官方文件中被提及。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安排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利潤,是我國的慣例做法,也是統籌財政資源、跨年度調節資金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中國煙草總公司、中投公司等,人民銀行也是上繳單位之一。
央行上繳利潤是否意味著“財政赤字貨幣化”?實際上,疫情發生以來,為應付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在財政政策措施上,我國一直預留了政策空間。
央行發文稱,人民銀行結存利潤主要來自過去幾年的外匯儲備經營收益,不會增加稅收或經濟主體負擔,也不是財政赤字。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不會造成財政向央行透支。結存利潤按月均衡上繳,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保持穩定,體現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聯動,共同發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