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力爭到2025年,鋼鐵工業基本形成布局結構合理、資源供應穩定、技術裝備先進、質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競爭力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陳克龍表示,我國鋼鐵已經進入由規模效益向質量效益轉變的加速演進期,處于由大到強歷史轉變的關鍵階段,總體呈現四大特點。
一是規模優勢持續保持,粗鋼產量從建國時的15.8萬噸增長到超過10億噸,全球占比從0.1%達到最高的達到56.7%。
二是產品品種更加豐富,國內鋼材市場占有率超過99%,22大類鋼材產品中,有19類鋼材產品自給率達到100%,一批高端鋼材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鋼鐵新材料不斷取得產業化突破,有力保障了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
三是綠色智能水平加速提升,“雙碳”目標引領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超低排放改造在全行業廣泛推進,單位能耗相關指標國際領先,數字化智能化程度逐步提高,冶金產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14個百分點。
四是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前10家鋼鐵企業集中度已由2015年的34%提升到2021年的41%,提高了7個百分點。中國寶武重組馬鋼、太鋼、重鋼后,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企業集團。在不銹鋼、特殊鋼、無縫鋼管、鑄管等領域擁有了一批世界級企業。
短期內鋼鐵供需雙弱
不過,陳克龍提醒,當前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大量不穩定因素在多層面影響經濟發展,鋼鐵行業穩增長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錯綜復雜的嚴峻挑戰。
短期內,鋼鐵工業受供給約束和需求收縮雙向壓力的影響將更加突出,供需雙弱問題短期內難以改觀,減量化發展特征更加明顯,開始進入中低速高質量發展階段。
結合當前形勢變化,陳克龍針對促進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五點建議。
一是牢牢把握鋼鐵工業的核心使命,提供高品質高端的鋼鐵產品和服務供給,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高效運轉。
要切實提高鋼鐵的資源保障能力,破除慣性思維,加快國內鐵礦投資開發。同時,處理好控產能、控產量和保供給、穩增長的關系,要在保障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的情況下,鞏固去產能成果,拓展新增長空間,轉變單純的規模發展思路,努力在提效益、降成本、拓展新領域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是堅定不移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結合行業發展實際,正確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推進‘雙碳’工作需要雙輪驅動,一個是技術創新,鼓勵支持綠色低碳技術攻關,聚焦氫冶金、碳捕捉和碳利用、全氧冶煉等技術,促進技術的轉化和推廣應用。另一個是減量,根據需求減少消費總量,更重要的是減少長流程,發展短流程,建設高水平的廢鋼回收體系,推進廢鋼資源的高質高效利用,開展電爐鋼發展試點示范,有序推動電爐鋼發展。”陳克龍說。
三是嚴格規范開展產能置換工作。各地區各企業必須嚴格執行產能置換相關政策規定,相關企業應當自覺做行業秩序的維護者。
陳克龍表示,近年來產能置換政策總體執行情況良好,但隨著去產能工作的推進和行業效益的大幅好轉,違法違規新增產能的風險又開始積累,部分企業仍未轉變發展思路,仍保持規模擴張的慣性思維,千方百計變相突破產能置換政策。工信部將組織梳理產能置換的開展情況,聯合相關部門對違法違規新增鋼鐵產能行為繼續保持高壓打擊態勢。
四是著力推動原材料鋼鐵工業穩定增長,保持鋼鐵工業自身的穩定運行,鼓勵加大投資提前技改。
值得注意的是,1-3月份,黑色金屬冶煉加工增加值同比下降2.4%,粗鋼產量同比下降10.5%,高爐開工率約為74%,投資僅同比增長7%。
陳克龍對此表示,目前下行壓力巨大,需要對失速風險加強預判和研究。還要從產業鏈穩定大局角度出發,穩住合理價格,確保上下游企業都能得到合理利潤,保住上下游產業鏈市場主體。
五是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陳克龍強調,近期各地疫情散發,對鋼鐵工業企業穩定連續生產造成較大沖擊,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疫情多點散發下重點行業、企業保運轉穩運行的工作方案。此外,近期原材料工業領域發生了一些安全生產事故,要特別注意針對企業和生產工藝的特點,提前研究有效管用的防范措施,制定應急情況穩定生產的預案。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關鍵詞: 工業和信息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