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荒山栽種了連翹,原本灰黃的山土被翠綠遮蓋。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人工種植的20余萬畝連翹,不僅改變了荒山的外貌,還給當地村民提供了一條增收之路。
井陘縣位于石家莊市西部,是一個純山區縣,過去這里荒山遍地,村民們“靠天吃飯”。
2011年,馬千海退休歸鄉創業,成立了井陘翹芷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將撂荒的山地流轉集中,開始種植連翹、黃芩、黃芪、柴胡、射干等多種中藥材。“一開始是實驗性的,分區域栽種了一些連翹,栽種后發現種植連翹是可行的,于是開始規模種植。”
(資料圖)
馬千海告訴記者,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目前合作社已栽種連翹9000余畝,今年計劃再栽種1000畝。萬畝連翹園區,將昔日的荒山變成綠色的“銀行”,為附近村民鋪就了一條綠色增收之路。
馬千里介紹,用來種植連翹的9000畝基本都是荒山,從二三百位農戶名下流轉到合作社,每年這些農戶都能拿到可觀的土地流轉費。
除了荒山變綠地、農民可以拿到土地流轉費用外,還有30余人長期在合作社打工,成為按天取酬的“產業工人”。
井陘縣南行村的狄姓村民今年65歲,他已經在山上種植連翹多年。“這幾天我們正在整理樹坑,在新栽種的連翹下面挖一條溝,下雨的時候能存些水,有利于連翹生長。”狄姓村民說。
馬千里告訴記者,目前有30多名附近的村民長期在合作社工作。
狄姓村民說:“一天80元,除去冬天、陰雨天不能干活,算下來一年能在山上干一百多天,至少掙一萬多元。這些錢可以補貼家用,我們很滿足。”
每年的7月至9月是連翹收獲的時節,屆時,每天將有200多人上山采摘連翹籽,按照采摘連翹籽的重量結算,每人每天能收入一百五六十元,一個采摘季下來村民們也能獲得一筆不少的收入。馬千海經營的園區有約4000畝進入豐產期,他期待未來進入豐產期的連翹越來越多,也可為更多的村民提供工作機會。
據井陘縣農業農村局農業生產股負責人楊建榮介紹,井陘縣山區屬于片麻巖,適合連翹生長。目前,井陘縣野生連翹約5萬畝,人工種植連翹20余萬畝。“這幾年人工種植數量不斷增加,進入豐產期的連翹可達2萬余畝。”
據了解,井陘縣計劃到“十四五”時期末,連翹種植面積突破40萬畝,建成全國最大的連翹生產基地,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記者 徐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