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玻璃、純堿備受市場關注。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雖然玻璃、純堿同屬一個產業鏈,但目前二者現貨市場特點完全不同,純堿市場呈現“三高一低”特點,而玻璃市場呈現“三低一高”特點。
(相關資料圖)
“純堿現貨市場長期面臨高開工、高利潤、低庫存、強需求格局。”光大期貨資源品高級分析師張凌璐表示,高開工體現在行業開工水平長期維持同比高位運行。2022年1—12月純堿行業月均開機率85.26%,較2021年同期月均開機率提升7%。另外,全年開機率除了二季度末至三季度的季節性檢修外,均維持近幾年的最高或次高水平。2023年以來,純堿行業開機率更是長期維持90%以上高位,截至1月12日,國內純堿行業周度開機率91.14%,同比偏高8.76個百分點。
張凌璐表示,當前利潤也依舊處于偏高水平,2022年行業利潤雖有波動,但普遍偏高,這也是2022年全年純堿行業生產水平整體偏高的主要驅動之一。截至1月12日,國內氨堿企業利潤910元/噸,聯堿企業利潤,二者分別同比提升96%和77%。
低庫存則是2022年下半年以來的常態,這也一改此前純堿企業季節性變化規律。2022年年初,純堿企業雖然延續了2021年年底的超高庫存水平,但全年純堿企業庫存持續下降,4月中旬之后開啟加速下降模式,下半年企業庫存便長期處于低位區間運行,即使7月至8月上旬出現階段性累庫,但幅度也較為有限。純堿企業低庫存狀態維持至2023年,截至1月12日,純堿企業庫存總量27.04萬噸,同比下降85.15%,輕堿和重堿企業庫存同比降幅分別為82.16%和87.40%。
強需求格局則是純堿現貨2022年的另一大特點,這不僅僅表現為剛需水平不斷提升,還表現在出口強勢。2022年純堿表觀消費量處于同比偏高水平,尤其是上半年,多數時間表觀消費量都處于近幾年最高水平。2022年1—11月國內純堿表觀消費量2653.09萬噸,同比提升2.34%。另外,2022年1—11月純堿表觀消費量總體僅較同期產量偏低22.5萬噸,且2022年上半年月度表觀消費量基本都高于純堿月度產量,而消費量的偏高運行主要取決于浮法玻璃產線冷修不及預期、光伏玻璃持續點火、出口高位等因素。
“2022年以來,我國純堿出口數量逐月增加,月度出口量從年初的十年最低攀升至十年最高水平,僅用了5個月時間,此后數月也一直保持高出口量狀態。2022年1—11月我國純堿出口186.49萬噸,同比提升165%。”張凌璐認為,我國純堿出口數量大幅增長主要受到國際市場能源價格提升、全球純堿產能縮減、全球純堿成本及價格推升等各種因素影響,直接或間接提升我國純堿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及市場份額。
張凌璐分析稱,由于終端地產持續萎靡、旺季不旺,2022年下半年以來浮法玻璃冷修數量不斷提升,截至去年12月底,國內浮法玻璃日熔量16.184萬噸,較2021年年底下降1.30萬噸,降幅7.4%。與此同時,光伏玻璃全年新建產線點火導致行業日熔量凈增3.46萬噸,年度增幅達到83.90%,且增量遠大于浮法玻璃產線冷修的缺失量,綜合提升了純堿的剛需消耗水平。
卓創資訊分析師陳秋莎表示,從純堿—玻璃產業鏈來看,2022年產業鏈利潤主要集中在上游原料端,同時純堿、玻璃價差進一步走闊。從純堿產品來看,因為有效產能下降,純堿需求持續增長,2022年純堿供應更為緊張,行業庫存持續下降。2022年純堿價格波動區間收窄,重堿價格在2400—3100元/噸,重堿均價在2828元/噸,均價處于歷史高位,重堿生產比例進一步提升,2022年國內重堿生產比例達到53%。
純堿都去哪了?
進入2023年以來,純堿企業再度進入去庫狀態。截至1月12日,純堿企業庫存已連續兩周下降,周度降幅分別為10.25%和8.62%,當前企業庫存總量27.04萬噸,較12月底下降18%,較2022年同期下降85.15%。輕堿庫存13.96萬噸,較12月底下降11.37%,較2022年同期下降82.16%;重堿庫存13.08萬噸,較12月底下降24.04%,較2022年同期下降87.4%,重堿庫存去化幅度最為明顯。
張凌璐告訴記者,純堿社會環節庫存2022年下半年就處于去庫通道,目前庫存絕對值不足5萬噸。下游浮法玻璃企業原料純堿庫存天數整個2022年也處于持續下降通道,截至去年12月,國內樣本浮法玻璃企業原料純堿庫存天數僅為20.1天,較2022年1月份的36.5天下降16.4天,降幅44.93%。張凌璐認為,下游浮法玻璃原料庫存天數的下降,一方面由于市場對于遠興一期投產預期加強、對后期價格下行抱有預期,故當前主動減少原料庫存,以待后期低價采購天然堿貨源;另一方面,純堿貨源偏緊現象長期存在,部分浮法玻璃原料補庫進度或受到一定影響。
“純堿庫存長期低位,主要由于供需兩端增速不匹配、市場貨源長期偏緊所致。” 張凌璐說,2022年全年純堿產量2944萬噸,同比增幅僅為1.79%,而2022年全年純堿表觀消費量(12月為預計數據)或達到2896萬噸,雖然略低于全年產量,但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速卻達到了3.96%,這是導致庫存長期低位的主要驅動。
1月份以來,浮法玻璃行業目前未出現冷修產線,而光伏玻璃行業已經點火兩條產線,日熔量凈增2100噸/天。張凌璐表示,重堿剛需仍在持續增加,這也導致重堿下游行業對純堿的持續消耗量不斷提升。另外,今年春節時間較早,1月以來中下游節前積極備貨也導致了產業鏈庫存從生產端往中下游轉移,加劇了今年以來純堿庫存連續下降的情況。
中糧期貨鄭州營業部總監馬陽光告訴記者,純堿的低庫存狀態其實在2022年二季度的時候已經開始顯現,并且在2022年9月份往后低庫存的狀態愈發明顯,并一直維持到現在。單從庫存的角度來分析,純堿行業庫存低于50萬噸已經算是一種緊平衡的狀態。“2022年純堿低庫存的原因在于連云港堿業停產之后,國內純堿供應端量的縮減,另外也有光伏產業的投產以及浮法玻璃并未如預期的大范圍冷修。浮法玻璃對純堿是硬性消費,在當前全行業虧損的前提下,浮法玻璃產業的持續生產肯定需要純堿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這也是純堿一直維持低庫存狀態的主因。”馬陽光說,目前的純堿產業,歸根究底還是供應與需求的問題,供應是固定的,需求沒減少反而略有增加,多種因素共同造成了目前低庫存的格局。
2022年12月底,卓創資訊統計的全行業庫存在172萬噸,其中純堿廠家企業庫存在32萬噸,進入1月份之后,純堿廠家庫存進一步下降,截至1月12日純堿企業庫存在25.4萬噸。“雖然2022年浮法玻璃及部分輕堿下游產品對純堿需求有所減少,但全年純堿行業總庫存下降193萬噸,主要原因在于內需及出口需求的增長,2022年光伏玻璃對純堿用量增長120萬噸,預計2022年純堿出口增加138萬噸。”陳秋莎說。
低庫存還要持續多久?
張凌璐表示,短期看,春節前1—2周至春節后1—2周屬于純堿企業季節性累庫周期,但2022年春節前累庫僅僅持續一周左右,且四季度也出現了反季節性去庫的情況。另外,結合當前純堿現貨市場情況來看,供給端調節韌性非常有限,但需求端仍維持強勢格局,貨源偏緊現象依舊存在。盡管春節前有累庫預期,但幅度將會非常有限,同時還要警惕反季節性降庫出現的可能。
長期來看,今年年中純堿將出現市場分水嶺,而關鍵因素則在于遠興一期產能投產是否如期落地。雖然該項目由原來的340萬噸提升至500萬噸,但市場也不乏出現分批投放、提前投放等各種傳言,目前最新消息達產時間臨界點將在今年5—7月份概率較大。因此,在遠興大量新增產能投放以前,純堿仍將保持供需偏緊格局,企業庫存也難以大幅度累積。倘若遠興產能分批、如期落地,屆時需看供給端實際落地產能幅度,需求端需看光伏玻璃以及其他板塊(如輕堿消費復蘇)增量,二者博弈之下,階段性增長較快的一方將主導企業庫存的升降趨勢。
從全年來看,遠興一期項目投產之后,純堿供給端將面臨巨大的產能壓力,再疊加2022年延遲至2023年投產的100萬噸產能,2023年全年純堿行業潛在新增產能或達到600萬噸,行業總產能也有望超過3800萬噸,年內增幅或將高達18.5%。在供給端的產能壓力之下,重堿下游日熔量全年增量超過9.5萬噸才有可能抵消600萬噸的產能壓力,而這樣的增幅靠當前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產線變化預期是難以實現的。換言之,雖然光伏玻璃產能增量可期,但或被浮法玻璃產線冷修損失量所抵消,兩大行業全年日熔量凈增很難達到9.5萬噸及以上,故全年純堿供需格局轉向寬松狀態是大概率事件,企業庫存也可能在下半年之后,逐步改變長期低位運行的狀態。
在馬陽光看來,后期影響純堿低庫存的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供應端的增量,典型的就是2023年遠興能源內蒙古阿拉善的天然堿項目,企業如能按照計劃投產,純堿的低庫存會在2023年6月份之后有著顯著的緩解;二是國內浮法玻璃的開工情況,國內疫情放開之后,各產業經濟都略有復蘇的跡象,浮法玻璃產業也在關注2023年的房地產市場,正是這種向好預期的存在,才使目前浮法產業沒有出現大范圍的冷修,不過一旦春節過后地產復蘇不及預期,不排除部分玻璃企業倒在行業轉暖的“黎明”之前,一旦需求端出現縮量,也同樣能改變純堿的低庫存格局。
2023年純堿或先揚后抑?
展望后市,張凌璐表示,2023年年中純堿行業或將迎來供需格局由強轉弱的分水嶺,關鍵因素在于供給端遠興一期產能是否能夠按時投產。由于該項目產能大、成本低,新產能落地之后可憑借其成本優勢占據定價主導權,帶動純堿價格下行。另外,項目投產之后,供給端將面臨巨大的產能壓力,再疊加2022年延遲投產的100萬噸產能,2023年全年純堿行業潛在新增產能或達到600萬噸,而純堿行業產能也可能超過3800萬噸,年內增幅或將高達18.5%。
“2023年需求端不確定因素較多。”張凌璐說,浮法市場雖然1月以來有所好轉,但當前市場仍面臨較大的庫存壓力和成本壓力,且窯齡期限較長的產線偏多,給產線冷修埋下較大風險因子。目前10年產線日熔量共計1.5萬噸左右,而8年產線日熔量共計2.8萬噸左右。假如8年以上產線全部冷修,則玻璃產線將再度損失4.3萬噸日熔量,折合年度純堿損失量高達227萬噸。但是,市場對于今年國內經濟和地產復蘇、玻璃需求提升抱有強勁預期,故玻璃行業有望走出低谷,產線放水冷修意愿也有可能大幅降低。
光伏玻璃今年仍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趨勢,按目前計劃投產量來看,2023年光伏玻璃行業計劃大約7.2萬噸日熔量新增,但實際落實或位于31150—47150噸區間內,對純堿年度需求增量在165萬噸至249萬噸之間。倘若光伏玻璃產線投產落地較為積極,則今年增量依舊有可能覆蓋當前所有浮法玻璃老窯爐冷修所帶來的缺失量。2023年重堿下游兩大板塊的增減仍存在較強博弈,故真正影響純堿今年供需格局的依舊是供給端的產能投放情況。
需求端其他增量也不容忽視,張凌璐表示,一方面在于輕堿下游部分行業后疫情時代下的復蘇,另一方面在于新能源板塊如碳酸鋰、新能源車等行業擴張帶來的新的需求增長點。
“整體來看,2023年純堿供需格局將呈現上半年偏緊、下半年寬松的狀態,寬松程度取決于新投產能的落實情況和需求增長情況。”張凌璐表示,在此背景下,純堿價格呈現上半年強勢,下半年偏弱格局的可能性非常大。
馬陽光表示,結合當前國內市場的現狀,預計2023年上半年國內純堿市場仍處于緊平衡狀態,但并不排除市場波動的可能性,重點關注阿拉善天然堿的投產預期,市場價格預計維持寬幅振蕩的可能性較大,不過分樂觀,但也不悲觀,維持中性。2023年下半年一旦天然堿投產,國內外純堿市場必將發生巨大變化,降價恐將成為主流。
陳秋莎表示,2023年純堿新增產能項目集中,預計2023年純堿產量同比增長10%,國內消費量增長3.7%,進口量維持在低位,出口量適度回落。供應增量明顯高于需求增量,純堿供應將逐步由偏緊走向寬松,但純堿新增產能的釋放集中在下半年,預計上半年純堿供應維持偏緊的局面,下半年,隨著純堿新增產能的釋放,純堿供應將逐步寬松。“在這樣的供需格局之下,純堿價格或呈現先揚后抑、前高后低的態勢。”
玻璃生產企業高庫存
玻璃現在呈“強預期,弱現實”格局。徽商期貨研究所工業品部研究員張璽表示,強預期是市場對于2023年包括地產端的各項政策的預期看好,屬于信心層面的提振。玻璃的弱現實可以用“三低一高”來總結,指的是玻璃的開工率低、需求低以及利潤低、庫存高。
“玻璃的開工率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在不斷下降。”張璽認為,開工率的降低主要是因為2022年地產寒冬,整體的需求低導致的,從需求端引起的整個產業負反饋,進一步也導致了玻璃企業的利潤進入負值區間。浮法玻璃產線維持虧損的狀態,玻璃生產企業中煤炭制的生產利潤在-215元/噸,石油焦制的生產利潤在-24元/噸,天然氣制的生產利潤在-238元/噸,不管哪種工藝都是虧損狀態。這又進一步導致扛不住虧損的生產企業降低開工率,這就進入了一個負反饋的循環。
而一高體現的高庫存,也是由于需求端導致的。張璽表示,地產端需求差,但是玻璃廠家又因為冷修停產的費用很高,所以企業不會輕易冷修,導致庫存端不斷的擠壓,截至到現在玻璃企業的庫存仍然處于高位,與去年同期相比高出了63.37%。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以來,市場對于后期需求復蘇的預期,刺激了一波最近冬儲的需求,導致最近4周,庫存有所下降。不過整體來看,現在的高庫存可能還是會抑制反彈的高度。
受多重因素影響,2022年下半年以來,玻璃需求旺季庫存去化期待接連落空,生產企業庫存持續高位運行,行業持續承壓。“方正中期期貨高級研究員魏朝明說。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末,重點省份玻璃企業庫存5434萬重箱,同比增幅77.5%。”在高庫存、低需求的壓力下,近兩個季度玻璃原片生產企業陷入歷史罕見的全行業虧損。“魏朝明認為,近期隨著經濟活力增強,玻璃市場逐步擺脫低迷情緒,價格低位企穩與物流恢復疊加,華北、華中等地需求短期偏強。”總體來看,玻璃生產企業庫存顯著高于以往年份的狀況仍在延續,春節前下游貿易商及深加工企業補庫力度有限。
“后期就看強預期能否實際兌現,給到地產行業實際的利好。對于玻璃而言,可以關注5—9反套。”張璽。
(文章來源: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