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資料圖】
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新聞現場】
12月8日16時許,在保定天威保變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保變電氣)總裝車間里,一場別開生面的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學習會正在進行。沒有桌椅板凳,黨的二十大代表、部件車間切鐵組組長戚紅站在設備旁邊為工友們宣講,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氣氛熱烈。
“結合工作實際,我們該如何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作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我們就要敬業奉獻、勇于創新,打好技術攻堅戰,為建設制造強國作出積極貢獻。”
宣講學習會結束后,戚紅來到套焊工作區域,16名工人正圍著一座高4米、長10米的變壓器緊張地進行引線焊接。
“戚師傅,大伙聽了您的宣講,備受鼓舞,憋足了勁,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到工作中。”特高壓廠房套焊二組帶班長李勇邊操作冷壓機邊說,大伙正參與制造的是寧夏龍源中衛光伏項目的“心臟”——36萬千伏安/345千伏變壓器,該項目是我國首條沙漠光伏基地特高壓輸電通道,對探索在沙漠、戈壁地區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具有重大意義。“工期僅有13天,時間緊任務重,我們成立了黨員突擊隊,加班加點趕工期,確保產品按時交付。”李勇說。
“咱們就是要在鍛造大國重器上體現擔當、彰顯作為。”戚紅接過話頭說,近年來,公司生產了一系列世界先進水平的輸變電產品,為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華龍一號、深海一號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技術裝備支撐。“今后,我們要繼續埋頭苦干,在制造強國建設中展現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新作為。”
近年來,涉及輸變電領域的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總少不了保變電氣的身影,這背后是其近60年來對重大技術的不懈攻關。
12月8日21時許,保變電氣設計部內一片寂靜,點擊鼠標的“噠噠”聲清脆急促。公司副總工程師、技術帶頭人張棟正坐在電腦前,利用仿真軟件進行拓撲結構研究。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張棟表示,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不斷提高科技研發水平,盡快在移相變壓器的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為我國電力事業綠色發展制造出更多優質產品。
不久前,張棟帶領團隊成功研制出我國首臺10千伏移相變壓器,并完成帶電投運,有效解決了山區分布式光伏集中接入帶來的電壓越限和電力互濟問題。乘勝追擊,他立馬又投入到35千伏移相變壓器關鍵技術攻關中。
“國內沒有參考路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張棟說,之前移相變壓器技術只有歐美國家掌握,他們要做的就是研究出適合我國電力系統的移相變壓器技術參數、標準,提升新能源發電利用率。為了加快研發進度,他們聯合電力公司、科研院所共同開展研究,并將施工圖紙設計、部件制造、整機總裝配、出廠試驗等研發任務分解,掛圖作戰。“我們要加快推進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全系列電壓等級的移相變壓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我國新能源外送能力走在世界前列。”
持續聚焦技術創新突破,保變電氣不斷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推動中國輸變電設備制造業由“制造”走向“創造”。目前,公司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8次;擁有專利技術1595項,50余項“中國首臺套”技術創新成果,在我國電力工業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一件件大國重器誕生應用,需要不斷突破、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也離不開制造工藝的步步革新。
“提升產品緊固件裝配質量,不僅要在操作環節控制,更應該從產品結構上去改進”“變壓器緊固螺栓點膠和標識工藝技術推廣是非常好的嘗試”……12月9日8時許,在李金德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月例會上,一場“一線員工頭腦風暴建言獻策活動”正在進行,大伙紛紛發言,討論得熱火朝天。
“‘頭腦風暴’是開放式的,大家既可以說產品創新,也可以談工藝改進;既可以提外觀提升,也可以議內部零部件改造。”工作室帶頭人李金德說,通過這種常態化活動激發一線員工鉆研技術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加速成長為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推廣應用的原動力、主力軍。
像李金德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這樣的技術創新平臺,保變電氣已建成15個。通過創建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引導廣大職工投身群眾性技術工藝創新實踐,不斷推進作業標準化、提高產品合格率、提升技術工藝水平。
“接下來,我們將結合智能車間、數字工廠建設,依托工作室推動技能人才從單一工種向‘多能工’轉變。”眼下,戚紅正和團隊制訂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的“多能工”培養管理辦法,以更好滿足公司生產數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的發展需求。
【記者手記】
世界獨有、世界首條、中國首臺……翻開保變電氣發展大事記,一件件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在中國變壓器發展史上位列“第一”的變壓器產品映入眼簾。保變電氣堅持走自主研發的道路,敢于創新突破,攻克了諸多關鍵核心技術,不斷提升制造技術工藝水平,摸索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較高設計水平、完整成熟的制造技術體系。
在保變電氣采訪中,一些細節令人震撼:為保障重點項目的裝配任務,總裝車間職工已連續在車間生產了14天;僅員工在實踐中摸索出的成型絕緣件修復、套管修復兩項技術,每年為公司降本增效百萬余元……敬業,精益,專注,創新,工匠精神在保變電氣人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踏上新征程,刷新成績單。在研發部門、在一線車間,保變電氣人正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前行。他們都說,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不掉隊、樹標桿,繼續在鍛造大國重器上當先鋒、立新功。(河北日報記者 李連成 通訊員 崔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