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黃河流域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一年之計在于春,這段時間,黃河沿岸冰雪漸消,有些地方的麥苗已經開始迎風生長。接下來,我們跟隨記者去看看“新農人”們駕駛著智慧農機,奔跑在春日田間的耕種現場。
【資料圖】
仲春時節,黃河內蒙古段全線開河。擺脫冰封的“束縛”,黃河水奔涌向前,流入河套灌區總干渠,再自西向東陸續流進各級灌排渠道。這些密如蛛網的渠溝連接起來,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河套灌區,也成就了“八百里河套米糧川”。灌區的巴彥淖爾狼山農場,12臺帶有北斗導航的播種機在田間來回穿梭播種小麥。
葛勝明負責狼山農場的農機協調和技術指導,春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親自過手才放心。突然感覺套種的間距有點不夠,他馬上拿起尺子丈量起預留玉米帶型的寬度。
今年,農場計劃播種小麥面積1.1萬畝,比去年增加了近四成。這段時間,他每天都要驅車近100公里,奔波在9個分場之間。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狼山農場三分場主任 崔曉光:發現這塊地潮塌了,黏腳,今天上午車(播種機)過來種不了。
潮塌是內蒙古河套地區特有的一種災害,由于表層土壤迅速解凍,但下層土壤尚未解凍,造成土壤過濕,不能進行耕作。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狼山農場職工 葛勝明:你看大概有三寸,底下是硬的,說明它還沒有化(凍),明天以后刮幾天風,表皮水分低下來后可以搶種。
不遺漏一塊田,不耽擱一刻鐘,這是葛勝明這段時間常說的話。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狼山農場職工 葛勝明:只要能種,機器就隨時過來,搶也要把這塊搶過來。
在狼山農場,與時間賽跑的不僅僅是葛勝明,他的同事胡海東正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指導作業。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狼山農場五分場主任 胡海東:弄的時候一定要把凍土翻出來,化了之后再往上放,保證工程質量。
今年,五分場要完成62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施工方原計劃在6月底完成,胡海東則希望提前20天。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狼山農場五分場主任 胡海東:趕早不趕晚,提前這20天我們就可以很充分地(計劃)哪塊地種什么,提前有個安排部署。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狼山農場職工 葛勝明:高標準農田自從建好以后,這個地塊很大、很平整,想想以后等咱們麥子出來的時候,那個整齊度、那個場景,我想想肯定很壯觀。
葛勝明說的壯觀場景,在中原大地已經可以看到。眼下,河南的小麥已經拔節,“新農人”王曉峰一直忙著合作社的田間管理。羨慕王曉峰熟練使用無人機,合作社里的兩個年輕人也想學學。
但在王曉峰看來,一個合格的“新農人”不只是熟練掌握一種設備,附近的水稻育秧田正在整地,王曉峰順道把這當作了教室。
12年前,王曉峰從城市返回農村時,愿意做農民的年輕人還很少,而近些年很多人都回來了。
河南省焦作市某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 王曉峰:有在外打工回來的,也有大學生返鄉的,(感覺)做農業有前途了,有知音了。
王曉峰的手機里有十多個和農業相關的小程序,沒事就打開學習一會兒。他說,明年合作社將會增加智能農機打造智慧農場。
河南省焦作市某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 王曉峰:現在就是想把地越種越好,產量越來越高,給周邊農戶做一個榜樣,我們也要加油努力,運用知識更上一層樓。
總臺央視記者 王舒暢:這里是黃河下游河南焦作段。此刻上游冰雪消融,而在下游,兩岸已經是一片郁郁蔥蔥。登高遠望,黃河水向前靜靜流淌,而貼近地面,它滋養的小麥已經可以聽到拔節的聲響。五年來,我國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耕地保護,完善水利設施,新建高標準農田4.56億畝。糧食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讓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