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創新填補國內空白
——北京一家手術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保定落戶記
開欄的話
(相關資料圖)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之年。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放眼燕趙大地,多少新氣象、新變化,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多少新愿景、新期待,正激勵著我們向著美好未來進發。
即日起,本報推出“新春走基層”欄目,多路全媒體記者深入基層一線、深入群眾生產生活,擷取鮮活素材、發掘感人故事、感知時代脈搏,通過一批“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報道,集中反映各地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部署,謀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河北場景,堅定信心穩經濟、促發展的務實舉措和實際行動,生動展現各地群眾歡樂祥和過大年的團圓景象,敬請關注。
1月4日,走進位于保定·中關村創新基地的易度河北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度公司”),只見公司負責人郭志豐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摞資料。“我們研發的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正在注冊申報三類醫療器械,即將獲得國家批復。眼下,我們正準備申請生產許可證的材料,預計春節后很快便可投產。”郭志豐說。
在公司的研發實驗室,記者見識了郭志豐所說的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的“神通”:操作間外,工作人員緊盯控制臺上的屏幕,不停操作兩個手柄;操作間內,手術機器人隨即伸出導管、導絲,進入模擬的人體動脈血管各個分支,導管注入造影劑后,在X射線照射下形成造影……整個“手術”不但平穩,而且精準。
“傳統微創血管介入手術一般在電離輻射環境中進行,醫生穿著20多公斤重的鉛衣,很容易疲勞,影響手術效果。這是長期困擾神經外科手術的一個世界性難題。”郭志豐說,近年來,國內外大型醫療器械公司都在這一領域進行攻關。科技部也將此項研究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8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介入科李佑祥教授團隊率先取得突破,研制出了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原型機。
原型機出來了,接下來就是中試和生產落戶在哪兒的問題。得知消息,深圳、上海、蘇州等許多地方紛紛向李佑祥教授團隊伸出橄欖枝。最終,他們選擇了保定,并在保定·中關村創新基地創辦了易度公司。郭志豐說:“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戰略。保定緊鄰北京,又有北京中關村‘帶土移植’的創新生態,是全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市,正加速形成‘北京研發、保定轉化,雄安創新、保定先行’的協同創新格局。綜合考慮,保定是不二之選。”
裝修好的廠房,拎包入住,5年免租金;公司注冊等行政審批事宜,有專人幫辦代辦……從公司注冊到生產出第一臺試驗機,僅用半年時間。經過不斷改進提升,2020年5月,公司生產出的第一批樣機投入各類型式試驗。經過260例臨床試驗,手術成功率100%,取得23項專利授權……2021年12月,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完成臨床試驗,填補了國內空白。
“保定正全力建設國際醫療基地,創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加快‘保定制造’向‘保定智造’轉變,為醫療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了強大勢能。我們在這里的發展空間更加廣闊。”郭志豐介紹,幾年來,當地組織的人才交流會、企業家沙龍、創新匯大講堂、投融資接洽會等活動讓公司獲益匪淺。2022年,在當地科技部門的幫扶下,公司又相繼獲得了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等榮譽稱號。
完善質量監管、延攬科研人才、改進生產流程……春節臨近,易度公司上下仍然緊張忙碌,為即將進行的產品量產做準備。“正式投產后,公司預期實現年產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100臺,年產值約5億元。經過一段時間的推廣,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后進軍國際市場。目前,我們已向當地提出申請,提前準備擴大生產規模。”郭志豐說。(河北日報記者 林鳳斌 李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