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沙特否認“歐佩克+”增產消息影響,國際油價從暴跌中反彈!
沙特稱“歐佩克+”石油減產計劃將持續至2023年年底
【資料圖】
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21日晚,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齊茲·本·薩勒曼向外界否認了近期有關沙特正在與其他產油國討論石油增產的消息。
沙特國家通訊社在報道中援引沙特能源大臣的話表示,“歐佩克+”不會在例行會議前“討論任何有關石油產量的問題”,而“歐佩克+”日產減少200萬桶的計劃將持續至2023年年底。
此前,沙特主導的石油輸出國組織與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在10月5日商定,將從11月開始實施200萬桶/日的石油減產。
周一,國際油價先抑后揚,呈現深V反彈走勢,盤中一度暴跌6%,收盤僅小幅下跌。截至當天收盤,WTI原油期貨12月合約下跌0.35美元/桶,收于79.73美元/桶,跌幅為0.44%;布倫特原油期貨1月合約下跌0.17美元/桶,收于87.45美元/桶,跌幅為0.19%。
原油價格距離年內新低僅剩“一步之遙”
11月以來,原油價格沖高后持續快速殺跌,國內原油期貨創出9個月新低,全面回吐今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漲幅,而國際油價距離創出年內新低,也僅有“一步之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此前強勢的油價近期大幅回落?未來原油價格還會跌跌不休嗎?期貨日報記者采訪多位業內人士解析近期原油價格異動背后的主線。
對于近階段國內外油價持續高位回落,建信期貨分析師李捷將其歸因于三大因素:其一是近期美聯儲對外表態偏強硬,市場預計美聯儲12月繼續加息75個基點的憂慮顯著提升;其二是市場提早炒作我國原油需求快速恢復,但目前我國實質性需求恢復需要時日;其三是OPEC+原油月報大幅下調了四季度全球原油需求的預期,市場對原油需求的擔憂主導油價走弱。
一德期貨分析師陳通向記者表示,近期國際油價大幅下跌,主要由于美聯儲官員釋放鷹派言論,美元指數出現反彈,令原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承壓,市場對亞洲部分國家疫情反彈的擔憂也打壓了需求前景。
“隨著11月收尾、12月將近,未來原油市場焦點在于歐盟對俄羅斯石油出口采取的制裁措施落實情況。”陳通表示,根據俄羅斯能源發展中心預計,與6月至10月的平均水平相比,12月俄羅斯原油日產量將減少150萬—170萬桶,降幅為14%。考慮到俄羅斯烏拉爾石油的平均交易價格不足70美元/桶,如果美歐設定的俄石油價格上限超過60美元/桶,制裁效果或將有限,而在俄油出口制裁最終結果沒有切實落地執行之前,國際油價進一步下行空間將相對有限。
“歐盟對俄油制裁的主要影響預計將體現在2023年一季度。”李捷表示,近期油價下跌過程中,期現結構也出現同步走弱,市場情緒偏悲觀,預計短期油價偏弱振蕩為主,還需關注對俄制裁落地情況。
“當前原油市場交易的核心邏輯為全球經濟基本面和原油供需邊際轉弱。” 中信期貨分析師朱子悅表示,從供應側來看,雖然歐盟對俄羅斯海運原油的進口禁令臨近生效,但目前歐盟進口的海運俄羅斯原油只剩區區70萬桶/日,大量俄羅斯原油正轉運至印度及土耳其,俄羅斯原油海運出口量甚至高于俄烏沖突爆發前。與此同時,美國原油增產動能近期出現邊際改善,產量回升至1210萬桶/日,疊加美國石油公司年底拋庫降稅動作,使得原油供應端壓力加大。
從原油需求側來看,朱子悅表示,今年取暖季歐洲與北美天氣整體偏暖導致取暖需求偏弱,考慮到歐美天然氣價格目前已從高點大幅回調,市場一度盛行的油氣替代的炒作效應減弱,同時從中國來看,防疫政策的優化提振市場信心,但全球原油實際需求恢復難一蹴而就,甚至面臨萎縮。
歐佩克最新月度報告顯示,由于高通脹和加息等經濟挑戰日益嚴峻,2022年預計全球石油需求增幅將在255萬桶/日,比此前的預測值少10萬桶/日。據了解,這是歐佩克近半年來五次下調需求預期。歐佩克還下調了2023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長預期。
國信期貨分析師范春華表示,下半年以來,全球原油市場已逐步完成從供不應求到供大于求的轉變。目前俄羅斯原油產量持續創新高,為了維持前線費用支出以及保持住原油市場份額,未來俄羅斯主動大幅減產原油的可能性也非常低,而歐美對俄羅斯原油實施進口限價,可能導致俄羅斯對印度和亞洲地區原油出口價格進一步走低,需要警惕全球主要產油國之間的價格戰可能造成的沖擊。
“展望后市,俄烏局勢短期沖突升級可能性降低,部分削弱了地緣政治因素對原油供應鏈的擾動,同時目前歐洲天然氣庫存處于高位,歐洲今年冬天爆發能源危機可能性也較小。”范春華表示,考慮到歐美經濟陷入衰退跡象越來越明確,可能導致全球對原油需求大幅下降,原油市場主要還是由于全球經濟衰退預期主要推動下跌跌不休,預計未來油價可能維持短期偏弱格局。
“若明年海外經濟陷入衰退,則油價將有所回調,下方支撐預計在70美元/桶附近,而若歐美經濟實現軟著陸,疊加我國經濟修復及防疫政策的優化,明年油價或將以高位振蕩為主。”朱子悅最后表示。
(文章來源:期貨日報)
關鍵詞: 歐佩克+